设计界看两会:制造强国如何实现?

编辑时间:2018-03-19 19:26 作者:admin 浏览量:0

“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今年两会上,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而在新时期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过程中,创新设计所释放的驱动力得到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实现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产品设计也同样重要,“质量是制造的硬实力,设计就是制造的软实力,二者缺一不可”。

微信图片_20180316215338.jpg

雷   军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金山软件公司董事长

小米科技CEO

       在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的崛起之路上,该如何释放创新设计的驱动力?新华社客户端财富频道走访了光华龙腾奖的获得者柳冠中、雷雨成、洪华、鲁杨、曾凤飞、辛向阳、沈立东及设计界的知名人士,听听他们又有哪些建言。

微信图片_20180316215349.jpg

柳冠中

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质奖章获得者

清华大学责任教授

        建构设计驱动中国制造的发展机制

        新时期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正在加快产业变革和工业化进程,利用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但必须看到,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着明显差距 ,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数量较少。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于技术引进后的“消化”能力不足,缺乏对设计机制的理解与运用。

        中国高铁项目的引进与“消化”是非常成功的发展案例。面对中国幅员辽阔的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水文等复杂多变的客观因素,高铁技术引入后的“本土化”发展成果斐然,并使得中国一跃成为世界高铁制造强国。我认为,“工业设计机制”在这一“引进-消化”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设计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它关注制造、流通、使用、回收等全链条闭环,并对应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等多种形态。就产业层面而言,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是软实力提升的问题,现代制造业需要摆脱对材料、资源、技术及商业效益的单纯依赖,进而建立起以设计为主导与驱动的发展机制。

        在社会发展层面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不开兼具超前与先导作用的“工业设计思维”的引导,未来的产业结构必须适应个性化、定制化、集约化的“生活方式”转型升级的需要。

微信图片_20180316215407.jpg

雷雨成

第三届(2003)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

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创新设计为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贡献力量

        设计是中国制造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也是推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抓手。经由早期的模仿借鉴到中期的聘请国际知名设计团队,再到本土化设计队伍的发展壮大,中国汽车制造行业的设计研发目前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设计已全面渗透至架构、功能、产品、技术、研发等产业链闭环之中,并为本土汽车品牌的崛起贡献重要力量。

        依托于创新工业设计及先进的产业链布局,中国新能源汽车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整体发展态势与欧美等汽车制造强国不相上下,并在部分环节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也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部分汽车生产商尚未将设计上升至企业发展的战略层面,导致其在面对研发周期、技术攻坚、市场风险等因素时裹足不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因此,新时期强化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创新设计意义重大,一方面,通过优秀产品设计为汽车生产商带来更多价值溢价空间,支撑其产品迭代、技术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创新设计作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源泉,可以为本土汽车品牌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加快推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微信图片_20180316215412.jpg

曾凤飞

第二届(2006)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

让中国设计成为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经历改革开放40年来的迅猛发展,中国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带来了消费层级与结构的迭代升级,而中国设计行业的发展也逐步由产品思维向服务思维的导向进行转变。衣食住行与社会大众息息相关。服装作为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载体,其设计需要摆脱个体的简单表达,做到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壮大与国家形象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人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生向往,并通过具体的产品与品牌打开对中国文化认知的大门。在此背景下,中国的设计需要在满足产品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中华文化、时代特色、民族风格等软实力的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设计理应成为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认为,一方面,在满足消费升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善用多元文化融合的思维进行表达,格格不入与盲目排斥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设计需要有品牌意识,品牌的建构可以有效地引导设计形成规范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促进中国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微信图片_20180316215417.jpg

王国胜

国际服务设计联盟(北京)主席

服务设计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关键

        进入互联网信息发展时代,在信息经济与服务经济的主导下,中国制造业从关注功能与质量逐渐转向认知与精神需求的满足,而这其中设计扮演的作用不可或缺,我们已经看到小米、华为等通过设计驱动企业发展的成功案例,但就整体发展状态而言,与发达国家成熟的设计生态体系相比,中国的设计产业发展还存在如下发展空间:

        一方面,从经济发展参与与实践主体方面而言,目前设计之于企业主要处于提升产品形式的阶段,以设计为导向来建构产品生态系统或者企业发展战略的并不常见;另一方面,从用户角度出发,设计界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存在理念与认知上的缺失,服务设计与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对此,我认为,设计创新需要改变传统制造业的范式,摆脱工业设计的思维惯性,建立产品范式为导向的设计思路,深刻理解产品、设计、用户三者的互动关系以及产品的定义。同时,认知、情感、体验等均是无形的需求,树立服务设计的发展路径,从服务的角度定义设计创新,以此满足用户的深层次需求,而对应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费升级、文化自信等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微信图片_20180316215422.jpg

洪    华

第九届(2013)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

小米生态链谷仓学院创始人

以产品设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新设计对于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宏观发展层面而言,一方面,设计成就美好生活,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手段,通过创新产品设计,扫地机器人不再是打扫卫生的简单工具,还可以进一步满足现代女性自我解放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创新设计助力文化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不仅体现在电影、文化、艺术作品之中,也通过中国制造被世界所认知。美国的苹果手机、日本的无印良品所传递出的文化与理念,与其精良的设计及良好的用户体验密不可分,是设计为理念、品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基础。

        创新产品设计是品牌资产积累的根源,小米的设计哲学是根据当下消费升级的客观发展现状,追求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平衡,抛却技术与品牌溢价,让普通老百姓消费得起。同时,在品牌建设上,小米生态链产品的品牌建设遵循以用户为导向,设计为主导的逻辑,其品牌资产的积累不再单纯依靠市场营销行为,而是通过诸如“丢掉说明书”“看不见的地方下功夫”等产品设计去建立,通过社群、粉丝去做口碑传播。

微信图片_20180316215427.jpg

辛向阳

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银质奖章获得者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服务设计驱动美好生活

       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中国制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以中国高铁、C919商用飞机等代表案例的出现,深刻表明设计驱动的时代已经到来。设计已经成为引导创新、触发商业成功、提供更好质量生活的一种将策略性解决方案运用到产品、服务、体验与系统的生态体系。

        纵观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过去的设计仅是在产品定义明确的基础上,进行的后期“美化”工作,属于代加工或者锦上添花的范畴。而当下的中国设计开始进入整个产品的定义,不仅连接材料、结构、技术、产品等,还在交互、场景、架构、服务乃至整体生态上得以运用,实现了从范畴与方法论上的总体提升。

        关于中国设计发展的前进方向,我认为,中国设计应在更深次介入生活的基础上,关注非物质商品的设计需求。中国发展与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的背后是广大消费者对于情感、认知、用户体验的需求所在,可以通过交互设计进一步满足老百姓对于生活品质提高的需求,以非物质需求为导向,释放设计更好服务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180316215431.jpg

鲁     杨

第四届(2008)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

北京意象空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推进制造业与设计产业的深度融合

        伴随“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等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战略的相继提出,为中国设计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设计之于建设制造强国的角色也愈发重要。目前中国制造业的装备、技术、生产能力已较为成熟,由于受限于设计的全面介入,我们的制造业在产品的功能、质量、体验、审美等方面的转型升级缺失重要抓手,因此,全面推进制造业与设计产业的对接与深度融合刻不容缓。

        针对上述情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解决。首先,在设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上,进一步扩大人才数量储备,通过再教育与培养机制,强化人才质量的提升,并注重设计行业产学研自身的深入融合;其次,引导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企业的业务深度对接,建立起基于行业、企业战略、产品生态链的长期合作模式,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第三,发扬工匠精神,营造全社会对于设计行业认知的提升,树立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敬畏设计的行业发展氛围,鼓励创新实践,满足设计行业对于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双重需求。

微信图片_20180316215435.jpg

沈立东

第二届(2006)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

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建筑师

强化中国建筑设计对于文化的承载与表达

        目前中国建筑设计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国内各大城市的建筑业态已经具备国际化大都市的形态。但美中不足的是建筑形态“千城一面”的现象比较普遍,对于巨无霸式的高楼以及“高大上”设计式样的追求,造成建筑对于地域和文化特色的表现不够。

         建筑是与人类文明史的发展紧密相连,是文化发展与时代特色的记录与缩影。中国建筑设计已经走过模仿借鉴的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强化建筑设计对于传统文化的承载与表达。一方面,在设计理念上去除快餐式的惯性设计思维,将建筑设计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综合考量,避免建筑业态的同质化;另一方面,深入研究所在区域的历史与地域文化特色,提炼加工成设计思路,并以“本土化”为导向进行再创作。

        此外,建筑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载体,在消费升级、多元需求的发展背景下,老百姓个性化需求、用户体验,建筑面积、功能格局、周边环境等因素将成为引领建筑设计新时期发展的重要命题。

微信图片_20180316215440.jpg

张   琦

光华设计基金会理事长

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赋予创新设计新的使命

       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进入互联网经济时代变得尤为明显。回溯中国制造业成长发展的历程,创新始终是驱动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而创新的源动力则主要来自于科学技术的提升及消费需求的升级,其中科学技术引发的多是制造业的变革,如纳米技术、量子通讯技术等,而消费市场需求包含了功能、认知、情感等多元维度的属性,是软性需求的所在。

       设计是未来创新的驱动力,也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设计将从碎片化、片段化的介入演变成全价值链的服务,可以有效解决生产、消费、服务等环节中存在的不协调问题,并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在关注功能、材料、产品、产业等层面的基础上,更好满足情感、认知、体验以及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需求与痛点。

        在设计组织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我认为,首先,根据设计行业多元跨界的发展特点,设计组织机构需要在国际发展的趋势下,形成多层次、多角色、多种类、多元化的业态结构形式;其次,政府在资本与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强化智库型、服务型的、人才孵化型等软性平台的建设,为设计组织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最后,强化设计组织的执行建设、创新能力与服务水平,在多样化发展背景下,找准组织机构的服务对象与模式,净化行业生态环境,坚持自律发展。(文/褚沙舟)


微信图片_20180316220803.jpg